關於減肥我們常提到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有一本書提到「50歲以後不要吃碳水化合物」是一樣的概念嗎?小心唷!一些錯誤的說法會讓你有錯誤的觀念!
藤田紘一郎「五十歲以後不要吃碳水化合物」的這本書提到:以50歲為分界,五十歲之後粒線體成了體內能量的主宰,所以身體不需要醣類,因為糖類供應糖解需靠「糖解引擎」的作用,50歲之後要讓「粒線體引擎」運作才能常保活力,所以年紀大了不要吃碳水化合物。
什麼是「糖解引擎」、「粒線體引擎」?
「糖解引擎」
我們吃的食物進到我們體內消化吸收之後,提供我們身體所需日常活動、維持生命、基礎代謝的能量,而多餘的能量就存在我們的肝糖跟脂肪當中,當我們需要能量的時候,肝醣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就會經過糖解引擎作用轉換成能量,但是糖解引擎把葡萄糖變成丙酮酸的效率是很差的,而且是不需要氧氣的,所以如果我們做的運動是無氧運動,像是百米衝刺、撐竿跳、跳遠、或者在健身房做重訓,因為氧氣來不及進到我們的體內,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用糖解引擎把葡萄糖轉換成丙酮酸產生兩分子的ATP來供應身體所需,這個叫糖解作用,而丙酮酸之後會再形成乳酸乳酸堆積在我們的肌肉當中,就會引起痠痛的感覺,這就是糖解引擎增加了我們肌肉當中的乳酸導致的痠痛現象。
「粒線體引擎」
粒線體引擎它是有氧呼吸,如果你做的運動是比較慢速、和緩的運動,像快走、騎腳踏車、跳韻律舞、做瑜珈,這些運動不會一下子用到很大的力氣,氧氣可以慢慢靠著呼吸增加進入到我們的體內,當氧氣進到粒線體當中就可以繼續把剛剛無氧呼吸,糖解作用產生的丙酮酸經過一系列的反應以後產生更多的ATP,所以粒線體引擎是比較有效率的,但是這個產生能量的方式必須要有氧氣的介入才有辦法在粒線體中產生更多的熱量。
「五十歲以後不要吃碳水化合物」這本書錯誤的地方
誤其一、因果關係搞錯
所以我們的體內有糖解引擎也有粒線體引擎,但是使用糖解引擎或粒線體引擎不是看你吃的食物是什麼,而是看你運動的種類是什麼,如果做的是無氧運動,因為氧氣來不及進到體內,這時候就是無氧呼吸,無氧呼吸用的就是糖解引擎,因為糖解引擎不需要氧氣,而有氧運動用的就是粒線體引擎,所以不同的運動用的是不同的引擎。
哪一種引擎作用,不是因為你吃什麼東西而決定,是因為你做的運動種類而決定,所以本書提到 “碳水化合物會引起糖解引擎的作用,所以要抑制糖解引擎的作用就不要吃碳水化合物” 這樣的論點完全把因果關係搞錯了!
誤其二、沒有科學根據
書中說到50歲之後能量引擎會改變,這個觀點完全沒有醫學文獻可以證實,人的能量引擎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先前已提到能量引擎要用哪一個是看運動的方式而定,我們的身體裡面隨時都有肝糖,隨時都有脂肪,運動的方式也可能隨著外在的條件而改變,只要運動的方式改變,能量的來源、分解的方式就會改變,這邊再重複強調一次,如果你做的是需要爆發力的運動,那麼因為氧氣來不及供應就必須要有糖解作用來趕快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這是為了應付生理、行動所需,相反的如果你做的是慢速運動,像跑馬拉松的選手他可以跑幾個小時,這個時候他能量的來源絕對不是從糖解引擎來的,必須是從粒線體引擎來的,用的就是脂肪酸或者是剛剛葡萄糖分解後產生的丙酮酸,糖解引擎或粒線體使用的比例完全跟吃的食物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要看運動的方式而決定。
誤其三、糖解引擎造成老化
關於糖解引擎造成老化更是沒有科學根據,我們知道老化的原因包括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
- 外在因素:紫外線的照射、地心引力的影響還有空氣、環境、水源、食物的汙染這會造成你的老化
- 內在因素:體內正常細胞有一定的分裂次數,這就是內在的老化的主因
50歲以後怎麼吃才健康?
50歲以後還是要吃碳水化物,還是要營養均衡,如果你沒有肥胖要減肥瘦身的問題,飲食的分配可以米飯麵食佔55%、脂肪佔30%、蛋白質佔15%,但近年長者肌少症的問題層出不窮,年老怕肌少症的朋友你可以適度的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把蛋白質從15%增加到20%左右,也就是每公斤1公克增加到1公斤1.2公克來預防肌少症問題,當然定時的輕度運動增肌也是很重要的!
詳細內容可參閱